科学技术文化城 - 中华之光
 
中科城总体规划图及文(张一平)

 

古代科技文件景区 文字说明(二)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使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对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据考古发现,甘肃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出土有纸地图,甘肃金关及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均出土有西汉麻纸。考古材料表明中国在西汉时期已发明纸张。东汉时期,造纸技术发生关键性变化。龙亭侯蔡伦(?— 121年)总结了以往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头、破布及旧鱼网造纸,使纸的质量提高,更便书写之用,时称蔡侯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帘床纸模抄造技术,帘床由可舒卷的直条帘子、框架和边柱构成,三个部件可随时离合,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东晋时期纸已代替了简帛。
   晋代发明了施胶技术,后秦白雀元年(384年)的施胶纸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施胶纸。这是在纸的表面涂了一层淀粉糊剂,再以细石砑光,增加了纸的强度与抗水性能。以后又出现在纸桨中施胶的技术,即将动物胶加明矾掺入纸桨之中。用这种纸桨制成的纸称为熟纸。
   根据新疆出土的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9年)古代文书得知,在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涂布纸。即将矿物粉(高岭土或滑石粉等)或其它胶粘剂均匀地涂布在纸的表面,以增加纸的平滑与白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工技术还有染色,称为潢。既能增加美观,又能改善纸的某种性能。当时大多用黄蘖将纸染成黄色,称为黄纸。由于黄蘖中含有小柏碱,因此具有杀虫防蛀的效能。
   隋唐五代时期造纸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舂捣精细,打桨度较高,纤维分散度大,交结紧密而匀细。除麻纸外,又有皮纸(楮皮纸、桑皮纸等)、藤纸、竹纸等。产纸区域扩大,新疆等地区开始造纸。由于纸产量增加,纸的用途多样化,除用于书写与绘画外,还用于糊窗户,做灯笼以及衣、帽、被、甲等。
   唐代加工纸中有一种蜡处理的黄纸,即蜡质涂布纸,称为硬黄。唐代又吸收漆工与绢工的一些装饰手法,发明将银片或金银粉装饰在色纸上的加工技术,称为金花纸、银花纸或洒金银纸、冷金纸。此外,唐代还发明了水纹纸与砑花纸。
   唐代名纸还有玉版宣,以檀皮为原料,被列为贡品。产地在宣州,故又称宣纸。
   五代南唐时期生产了有名的澄心堂纸,色白、厚重、光滑、细密、坚韧。
   宋元时期造纸技术达到了成熟阶段。原料进一步扩大,出现了麦茎与稻杆纸。并开始将旧纸回槽,掺到新纸桨中用于造纸,称为还魂纸。宋代已采用水碓打浆,并能抄造成长三丈有余的巨幅纸,称为匹纸。宋代发明了纸药,即用植物(常用黄蜀葵或杨桃藤)粘液,放入纸桨中,作为飘浮剂。
   宋元时期纸的用途更加广泛,除用于书写绘画外,大量用于印刷书籍及纸币等。火器的发展也离不开纸,当时用纸包裹火药做成火箭及火枪上的火药筒。
   宋代生产的名纸有谢公笺(谢景初造十色信笺)及金粟山藏经纸(浙江海盐县金粟寺)等。元代名纸有明仁殿纸等。
   宋代已出现记述造纸的专门著作。北宋苏易简在雍熙三年(986年)著的《纸谱》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造纸的著作。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集大成时期,总结历代造纸技术,生产出大量品种繁多、质量极高的名纸,包括仿制历代名纸及研制出一些新品种的加工纸。
   明代时期竹纸产量居第一位。加工纸有名的有宣德贡笺,上有“宣德五年造成素馨印”,与宣德炉、宣德瓷齐名。
   清代加工纸品种繁多,尤以康熙、乾隆时期制品为精细。如康熙时新研制的梅花玉版笺,为斗方式,外表饰粉蜡,再用泥金银绘制图案,富丽堂皇。此外如砑光纸(暗花)、罗纹纸、发笺、云母笺(填以云母粉)、壁纸(彩色雕板印花)、侧理纸(用筒状纸等以特殊方法抄造)等。
   明代王宗沐的《江西大志·楮志》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等是关于造纸术的重要著作。
   中国造纸术发明以后,随着中外交通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首先传播到邻近的亚洲各国,晋至南北朝时期已传至朝鲜与越南。此后,中国造纸术经朝鲜传入日本。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唐军高仙芝部与阿拉伯人大食军在中亚怛逻斯作战失利,被俘的唐军团士兵中的造纸工匠被送到撒马尔罕造纸,自此中国造纸术传入中亚。到十二世纪三百年间,在阿拉伯人统治的西亚与北非地区先后开始了造纸生产。十二世纪以后,中国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至十七世纪时已传遍欧洲各国,至十九世纪时已传遍了五大洲,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所作的******贡献。

[返回目录]

 
   
版权所有 科学技术文化城    京ICP备09037395号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园南里三区甘露晴苑8号楼2107—2108室
联系电话:+861085771083 +861085771087 +86106556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