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文化城 - 中华之光
 
中科城总体规划图及文(张一平)

 

现代科技文化景区 文字说明(三)

   在宏观层次上,科学系统的发展具有若干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加速地朝着整体化、高度数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门类科学的交叉、综合将形成强大的潮流。
   在科学系统中,各门类科学、各层次学科不断纵横分化,同时带来更多的机会增强它们之间的交叉或非线性相互作用,加速纵横综合,导致纵横整体化的趋势。分化与整合虽相互渗透而同时存在,但整合或整体化成为主要趋势,这正是再现着永恒运动、进化着的现实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整体属性。
   数学科学是一门典型的横断科学(cross—cutting science),因其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渊性、严格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简明性,从而向各门科学广泛地渗透,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方法,从横断面上把条分缕析的分支学科联结为一个整体。在各门科学,特别是理论科学中,数学化程度日益增高,乃至在社会科学中也将广泛地采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从而增强科学的抽象性、普遍性和统一性。
   科学与技术史表明,在古代时期,它们各自遵循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近代时期,特别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在下世纪里,它们将互相依赖,更多地发生融合,以至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即科学与技术组成一个有机系统。这种趋向表现为,科学系统与技术系统要素的交集将增大,相互作用面将扩大,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将不断地增强。未来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就是科学化的技术,而未来科学的发展、新领域的开拓,都依赖于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国只有科学技术经,才能使科学能力产生巨大的飞跃。特别是,科学主要通过技术作为中介对社会需求产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同的门类科学,特别是应用科学要缩短应用周期,也主要取决于技术中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总之,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渗透、转化和协同发展将形成新的潮流。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门类科学的概念、方法和观点将在更深层次上相互引用和渗透。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部问题,都迫切地需要更多的门类科学的汇流,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
   在新世纪里,科学与社会将会发生强相互作用,科学将高度社会化,社会将高度科学化。创造性的科学活动将普遍地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科学研究将由国家规模向国际规模发展,由一国建制向国际化建制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将与日俱增,科学共同体将超越国界形成新的形式。科学将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向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许多领域渗透 ,特别是向社会文化系统扩散,以至国际社会也将在科学的作用下发生巨大的变化。科学演变成为主宰社会发展的支配力量,谁富有最精湛的科学知识,谁就能在未来世纪中获胜。目前,在地球上称为第三世界的一些落后地区,若能确立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发展,在未来世纪里就可能跟得上“全球共转的速度”。
   在新世纪里,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协调一致。在科学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科学的展示化现象。这应归因于人类限于追求狭义利益,陷入盲目地把追求本身当作了目标,而不应归咎于科学本身。科学为人类的利益本是初衷,人类将不会失落主体意识,会受到目的性的吸引,灌输将世代持续发展奉为神圣原则的价值准则。归根结底,人类只有高度地发展科学,选择正确的发展目标,才能消除科学的异化。
   在中国,曾出现过灿烂辉煌的文化、科学和技术,但近代科学的发源地却不出现在这个历史悠入的国家。而且,中国现代科学仍然落后。从社会根源、历史根源程序和认识根源上发现这种迟滞现象,就是我们对中国科学发展史进行的反思。
   近几十年来,中国科学本应有高速的发展,但又因种种原因而失去良机。我们对科学的性质、结构、功能、环境和进化等尚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之又受到了一系列不应有的冲击,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反科学运动,使科学受到了摧残;同时,在长时期内,又未正确地处理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导致不能共振共荣。近年来,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还受到“商潮”的冲击。因此,中国要真正发展科学,只有在高层次上进行一场旨在文化深层次上的认真反思,才能形成更正确的科学观念,确立起正确的科学发展战略思想,使中国科学发展走上光明大道。
   在新世纪里,中国科学发展充满着复兴的希望。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只要在科学发展上狠下功夫,智力就能充分地被发挥出来。中国作为大国,在战略上只有坚持高水平的整体性的科学发展和主要学科的纵深部局,才能为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开浚取之不尽的源泉;才能适应未来科学的急剧变化;才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为实现国家目标作出重大的贡献;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持久地占有优势;才能更多地培养高智力人才,特别是大批的************流的科学家,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之一。为此,要大力地、自主地发展在未来最有意义的主要门类科学和学科,以及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应用科学,即数学科学、物理学、力海陆空、化学、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科学哲学及其间的交叉科学和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数学科学、物理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环境科学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战略重点。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要运用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建立新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如系统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要勇于提出和解决未被提出过的和尚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难题,乃至以历时长年的韧性埋头开垦一般不为人感兴趣的古怪离奇的难题;要勇于开创新的理论和学科,并善于应用它们去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坚持科学精神,破除陈旧的科学观,包括一些阻碍科学发展的传统科学哲学观,创立崭新的科学哲学,确立崭新的科学观。
   自人类文明史以来,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发展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永远居于最前列。在近现代史上,一些国家抓住机遇,后来居上,已提供了例证。特别是,在19世纪下半叶后,德国就是基于教育、科学和技术,以至改变传统观念的哲学革命所产生的高超智慧而崛起的。美国在不长的时期里从殖民地发展到了超级大国。近几十年来,日本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在新世纪里,中国要变为强国,只有国家和民族再有新的觉醒,深刻地理解科学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和无限的力量,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从高级的智慧水平上超越其它强国,只有这样,中国才可能发展成为世界科学、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之一。

[返回目录]

 
   
版权所有 科学技术文化城    京ICP备09037395号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园南里三区甘露晴苑8号楼2107—2108室
联系电话:+861085771083 +861085771087 +86106556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