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文化城 - 中华之光
 
中科城总体规划图及文(张一平)

 

古代科技文化景区 文字说明(六)

   中国又是世界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有着辉煌的成就。
   中国先民成功地培育出多种粮食作物,这在近年来考古董发掘中已得到证实。江南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等地都出土有稻,研究证明这些八千多年前的稻已不是野生物,而是培育的农作物品种,由此可知中国是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在黄河流域,还出土有七千年前的经过培育的粟。世界上公认是中国人最早将野生粟变为栽培粟,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最早从植粟发展起来的农业国家。中国对粟培育成功后,较早地经俄罗斯、奥地利传往欧洲;经朝鲜、日本传往世界各地。除稻与粟外,在黄河流域还出土了七千年前的黍、糜等栽培作物的籽粒。中国古代的栽培物种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作用深远。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出土大量的七、八千年前的原始农业工具。在众多出土文物中,不仅有用于开荒、耕作的石斧、石铲、石犁、木耒、骨耜,还出土有石刀、陶刀、石镰、蚌镰等收割工具。值得提出的是,其中有一种耘田器,是一种中耕农具,它的出现和使用,说明中国古代先民已经注重作物生长中的田间管理,这在原始农业中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这些农业工具,不仅品种齐全,而且出土的地点散布各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曾发现大量原始农具,它说明当时原始农业分布的地区十分广阔。农具的材质也多种多样,有石、木、陶、骨、蚌等。
   在七、八千年前人类遗址中还出土了石磨盘、石磨棒、杵、臼等物。我们的祖先能对谷物进行较精细的加工、脱壳、去皮已成为可能。只有在农产品较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这类工具。
   牛耕的出现和铁工具的使用,使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牛,在中国作为役畜有着悠久的历史。甲骨文中的“犁牛”二字说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使用牛为畜力。春秋时期,牛作为畜力的记叙更加明确。《国语·晋语》记载,祭祀宗庙的牛,被驱使在田亩上干活。可以认为。最迟在这时已经用牛耕田。战国时期牛耕已经比较普遍,牛耕解放了大量的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跃上了新的一步。
   铁在中国历史上曾被称为“恶金”。以铁制作工具,起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到战国时代,农业上已大量使用铁工具。从河北兴隆出土的工具范来看,这时已铸造出铁锄、铁斧、铁镢等农业生产工具。除范模外,实用工具也有大量出土。近年来,北起吉林,南到广东、广西,东自山东,西至四川、甘肃,在此广大地区内,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冶铁遗址或铁生产工具,其中铁质农耕工具有锸、铲、镢、铧,除草工具铁锄,以及收割工具铁镰等。
   铁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的深耕,大田作物的精耕细作都以铁工具为保障。铁制的收割工具,提高了收割的速度和质量。铁工具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汉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在农业耕作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上。西汉武帝时,赵过改进耕作技术发明了代田法。先在田间开沟起垄,插种时,将种子播在沟中,待苗出生新叶以后,锄掉垄上杂草,并用垄土培苗,直至沟填成垄,垄变成沟。第二年再在新的沟中播种。代田法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的保苗抗旱栽培方法。
   汉代犁的形制更有利于耕作,有一种铁犁铧,前端套一V形铁铧冠,可随意更换,以保持犁铧的锋利。从汉代的壁画、画像中都可形象地了解汉代牛耕的情景,牛耕技术更加提高。耧车是汉代出现的先进播种工具,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一次可播种三行,较人工条播更加快捷。自汉代以来,农业产品加工也有很大进步。碓和磨都是常用的农产加工工具。碓的作用已较广泛,踏碓、水碓都有使用。从墓葬出土的明器陶磨,可以看到汉代磨的形制。到了魏晋时期,磨的种类增多,有牛转连磨、水磨等。还出现了水碾。水动机械省时省力,在水力丰富的地区,它被人们广泛使用。唐代有大型水磨房,宋代出现水力九转连磨,金元两代亦用水碓加工粮食。明代的屯溪磨房,集磨、碾 、碓为一体,一直保存至今。
   长期农业耕种的实践,使中国先民认识到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的兴修,农田水利的灌溉,使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当时三大水利工程是:位于河北磁县一带引漳水灌溉农田的西门豹渠,位于陕西泾阳一带的引泾通洛工程郑国渠,位于四川灌县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秦蜀郡守李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创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岷江之上,引江水灌溉川西平原农田多达100万亩。这一宏大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经历代整修,至今保存完好。
   中国古代不但善于利用地表水,而且开发地下水。最迟在夏代,中国已凿井汲水。人们得以在离开江河以外广阔地区定居生活,从而扩大了人类生活领域,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创举。汉代又创造了“井渠”定点挖掘深井,各井底以渠相连,既可以从井中取水安排生活,又能积少成多,引以灌田。当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很快推广这种水利工程,称为“坎儿井”。“坎儿井”有效地防止了地表水易渗漏与蒸发之缺限,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灌溉措施。

[返回目录]

 
   
版权所有 科学技术文化城    京ICP备09037395号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园南里三区甘露晴苑8号楼2107—2108室
联系电话:+861085771083 +861085771087 +861065562391